Tontsen Honer Company News Media News

齐方的空间价值论 | REARD星专访

时间:2018-09-03 阅读量:7663

 



一种理论的诞生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它来自大量实践中隐现的规律,它来自前人经验,是在巨人肩膀上的升华,它来自理论者的高瞻远瞩、辩证哲学。古今中外,但凡被称之为建筑理论,如莱特的有机建筑、丹下健三的新陈代谢、文丘里的后现代主义......其蕴含丰厚的哲理一直在拓宽我们意识世界、人生高度,因而优秀理论的魅力就在于此。




“让成功者更成功”是方大的企业哲学


马克·吐温说:“黄金时代在我们的前面,不是在我们的背后。”未来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塑造成功者是企业成功的发动机。——  齐方

方大设计创立于2000年,是一家成熟又富有活力的建筑设计公司,已汇聚500多位业内精英。企业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业绩斐然,应该说,开放的时代与开放的思维成就了方大,也成就了方大创始人齐方。


齐方博士提倡以共赢思维打造企业价值核心,“让成功者更成功”是方大设计的人本哲学,是对于公司如何运营与发展的哲理性思维。方大设计一方面助力客户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从成功走向成功;另一方面,加入方大的设计人才,应该说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借助于公司的人才培养计划和项目实践,不断完善超越自我,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实现职业梦想。




方大设计历经近20年的城市建设高速发展阶段,涉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各个领域,造就了很多经典项目案例。目前,高端住宅在方大设计业务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业务范围涵盖商业中心、写字楼、文旅项目、文化博览项目等,这些项目互为补益和促进,使方大设计一步步成为行业领军人的角色。


方大设计作品:天津新港船厂老厂区

齐方博士认为:“创新、品质与服务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创新、品质、服务“似乎有些过于概念化,促使了笔者的刨根问底儿?


齐博士的回答,让笔者感受到一个建筑设计公司的专业精神:一是方大从企业成立至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在完成一个个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为客户的项目带来了高附加值,实现了客户和设计之间的双赢。


二是对于项目品质落地性的把控,作为一个设计企业,任何一个创新点都不能是空中楼阁、脱离落地性,在完美呈现作品的同时,也需要控制好项目的成本和设计周期。


方大设计作品:佳源桃花源

其三是保持和客户的统一性,要有同理心,这一点对于服务属性的企业来讲非常重要,设计是不能单纯从建筑师的视角出发,更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资本运作、市场、工程等角度,考虑客户本身的需求,以及“客户的客户“的需求,甲乙方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合力实现项目真正的成功。方大重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客户、员工共同发展,成为方大从成功走向成功的“重型武器”。


✎任何理论,在枯燥之下都有鲜活的情怀



我国城市建设的列车高速行驶了二十多年,建筑界需要思考的驿站,将城市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梳理出来,形成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设计理论,去点亮前行的道路。——齐方


如果让笔者总结对齐博士的第一印象,那一定是——情怀。试想没有情怀的人,怎么会投资出品制作影视剧《陪读妈妈》;试想没有情怀的人,怎么会捐赠母校同济大学设立中意学院创新发展基金,助力母校培养建筑行业新生力量;试想没有情怀的人,又如何在繁杂的工作中,恒心构筑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


同济大学中意方大基金捐赠

 

方大设计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高效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还与其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有很大关系。齐方一直把弘扬中国建筑文化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使命,吸收文化精髓与企业自身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建筑思想体系总结提炼为“空间价值论”。

在此次专访中,笔者有幸深入挖掘齐方博士的建筑精神内涵,并顺延其思想的藤蔓感受逻辑理论之下的人文情怀。

方大设计作品:南通仁恒人才公寓


面对理论二字,齐方博士是严谨的。他认为能称之为理论的系统研究应该要具备两个特点:

第一是能够总结反映过往实践中的经验,将其本质客观准确地归纳出来;

第二是要能够指引或预测这个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

 

“空间价值论”基本的内容和含义是以实现空间的价值为建筑设计本体目标,与之对应的方法论是空间定位,即从定位的角度研究空间,发掘实现空间价值,从而指引设计的方向,所以“空间价值论”也可称为“空间定位理论“。建筑空间应该具有的开放性、适应性、兼容性三大属性,是“空间价值论”对于空间本身价值的考量标准。从时间轴看,建筑只是空间的起点。


✎从东西方建筑文化比较,看空间价值论


中国传统建筑的近地性,与中国古典艺术(诗词、音乐、舞蹈)所表达的属性是相通的,例如中国舞蹈形式中的扭秧歌,与芭蕾舞挣脱地心引力的竖向美感不同,是围绕大地不断旋转,具有与大地融为一体的美感。—— 齐方


1925年巴黎世博会柯布西耶的“新精神馆”


“空间价值论“强调以实现空间的价值为建筑设计本体目标,强调的是建筑的空间实质而不是所谓艺术的准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着手,齐方博士为“空间价值论“从源头找到了理论的依据。纵观建筑史的发展脉络,齐方博士指出,西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之前的城市建设,建筑设计更多关注于建筑本身。


但随着工业时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原有城市建筑的形态已经不适应当社会需求,人本身在建筑当中的重要性得到体现,出现了很多关注建筑空间的设计思潮,如: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新建筑三点、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规划模式等理念,都开始关注到建筑的本质,开始思考建筑空间如何服务于居住其中的人。


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


从中西方建筑理念延伸开来,在老子道德经中,齐方博士也找到了例证:“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对应了他的“空间价值论”无中生有的虚实转换,在“无”的地方才是“有”的空间价值。中国传统建筑创造了独特院落式空间形态,构成实中有虚的空间组合,由于虚无的庭院空间存在,创造了天、地、物、人之间的互相生发的场所,从而赋予建筑和建筑群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由此显现出老子对中国建筑重“无”的影响。


而在这理论的背后,却有其专属的人文表达。齐博士用一句李清照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既表达建筑空间价值论所强调的空间属性,也表达了齐方博士骨子里的人文情怀。


苏州网师园

齐方博士认为中国空间价值观与西方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实际上是基于木结构的结构特点,表现出水平铺展的特征。这在舞蹈诗词能得到对应的体现,如扭秧歌这种中国舞蹈形式就是围绕大地不断旋转;反之西方的芭蕾就像西方的建筑,要摆脱自然、征服自然,是高耸的,挣脱地心引力的,某种程度上和高耸的哥特式教堂如出一辙。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具有把空间观念转变为时间进程的特点,中国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需要通过时间的变化来感知,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中国建筑的空间特质,这也是在探讨真正的空间价值定位时要考虑的核心因素。


哥特式教堂


天宁寺大殿


空间价值论的三要素


功能决定形式是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在时间轴上,建筑只是空间的起点,空间的内容是随时间变换的。建筑空间要具有开放性、适应性和兼容性,才可真正实现其空间价值。—— 齐方

在齐方博士的空间价值论中,提到空间的三大属性:开放性、适应性和兼容性


空间的开放性是指建筑内外部空间可以沟通对话的。例如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往往会形成非常开阔的框架结构空间,通过建筑与庭园之间的开放构成,形成内外空间的连续性。


无锡寄畅园


如无锡的寄畅园可以说是“咫尺山林”但能在很小的一个空间营造出层次,将园外山上的古塔借入园内,通过花格窗把庭院里的太湖石引入房中,这种巧妙的借景、对景便是空间的开放性。再比如在一些现代公共建筑当中,无论是餐饮空间,还是读书空间,都可以和外部的公园、河流形成对话,这种空间的开放性是建筑里非常重要的形式语言。


方大设计作品:南昌江上院


空间的适应性是空间价值里非常核心的一个方面。通常都说形式服从于功能,但瑞士建筑大师屈米却认为建筑的形式就是形式,功能就是功能,形式和功能之间的界限可以变得模糊,“过去的图书馆在现代的生活中可以变成夜总会,人们也可以在电梯井里跳伞”。


从时间的纬度上说,建筑只是一个起点,在时间发展的长河里,功能是多变的,形式可以是虚构的,建筑与形式的虚构关系反映了空间必须也不得不具备适应性。


从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弱空间”的概念,到东印度公司上海鸦片工厂改造成的威海路Wework(众创空间),齐方博士强调空间的功能不应该是被严格限定,而是可变的,要容纳不同的生活形态,为空间环境的发展留有后续的余地。当下时间点所认为非常合理的功能,不管是住宅、写字楼或者是城市的公共空间,10年之后是否还适应那个时代的需要呢?值得思考。这是屈米说的“形态服从虚构”,也是藤本壮介提出的空间“弱”的状态,但实际是要保持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状态,就是齐方博士所强调的空间的适应性。



Wework联合办公空间

空间的兼容性是指在一个空间里要允许多种形态并存,不能把固定功能强加于空间,应该减少设计师个人的设计意识和参与度,允许使用者对空间的开发想象。比如虽然设计的是三口之宅,但也要可以兼容为丁克家庭的二人世界提供适合空间;对于一个设计好的空间功能,也可能在这个空间中实施其它功能。空间应该是能够兼容各种使用者活动的一种状态。时代的变迁,需求的变化,会让空间功能不断的更迭。


齐方博士不仅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寻根溯源,中西融合贯通地论述“空间价值论”,还关注前沿科技动态与建筑的关系,做了一系列针对网络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城市和建筑影响的研究,来探索建筑空间如何适应互联网主导下的城市的变化。


藤本壮介:银发族之家


空间价值论,让建筑更灵性


建筑不仅有形式,不仅有功能,还应该有灵性。——齐方

马斯洛对人心理需求层次的分析影响着齐方博士的认知,他认为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设计里也是一种细致化的需求,从人的心理需求层次寻找与建筑的契合性,对建筑的塑造者和使用者都是幸事。方大设计成功入围2013年度WAF未来文化项目的安阳甲骨文博物馆,其整体建筑并没有做仿古的庑殿顶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而是类比甲骨文阴刻的成形手法,用凿的视觉意象在方形体块外立面雕刻出窗户,建筑的虚实对比和体量感非常强烈,将历史文化的力量感营造得更有意境。

 

方大设计作品:安阳甲骨文博物馆-文博楼


林语堂先生说过:“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身处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从哪里开始。”一个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庇护所或者一个围护结构,而应将自然和艺术元素融入其中。方大设计和博塔先生合作的南昌陶瓷艺术博物馆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组织形式上吸收灵感,以非常朴实的入口、开阔的圆形内庭院来表达收放自如的体量感和建筑张力,也表达出对百米之遥的八大山人故居谦虚的人文态度。文化建筑要从地域性和文化属性展开思考,挖掘项目本身具备的特点,满足建筑对精神层次的需求,凸显文化建筑项目的精神表达语言。


方大设计作品:南昌陶瓷艺术博物馆


在采访尾声,齐方博士以“空间价值论”为理论支撑,指出中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是高强度开发与利益短视造成的同质化、模式化,会带来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方大设计作品:舟山中梁首府


笔者附加了一个建筑风格方面的问题。齐方博士认为中国未来从建筑的形式上会有两个趋势,一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探索,一是建筑的去风格化。从日本、台湾这样一些地区的发展过程来看,强势经济势必会带来强势文化。一个国家本身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本体文化会复归,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还有就是去风格化,柯布西耶曾表述“住宅是住人的机器”,在互联网背景下,这一描述正变为现实,未来住宅将更像汽车产业,步入高技术密集型领域。


方大设计作品:济南新城领寓



结语:建筑有魔力,总是能引发想象和思辨。与齐方博士的交流中,笔者对建筑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也感受到了齐方博士“空间价值论”的能量场带给笔者的启发,更观察到了藏在严谨的外表下,具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更担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趣灵魂。感谢此次的遇见,感谢齐方博士的精彩诠释。


QUICK MENU

Pay attention to the Wechat Platform of TONTSEN
Master Exclusive First-hand Information at Any Time

Block V5, Lujiazui Binjiang Center, Lane 257, Binjiang Avenu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86 21 68765222

PRIVACY STATEMENT TERMS | TONTSEN@TONTSEN.COM COPYRIGHT © TONTSEN 2018. BY VTHINK

Search Here ... |

CONTACT USContact Us

CALL US

Company switchboard: +86 21 68765222

Recruitment hotline: +86 21 68760067

Market Number: +86 21 68765222

E-MAIL

Company E-mail: tontsen@tontsen.com

Recruitment E-mail: hr@tontsen.com

Marketing Department E-mail: mkt@tontsen.com

ADDRESS

Company Address:Block V5, Lujiazui Binjiang Center, Lane 257, Binjiang Avenu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